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家长们,别再用“别人家的孩子”这把利剑伤害你的孩子了!

时间:2023-04-27 16:10:10  来源:  作者:

你一定对以下对话不陌生:

——“你瞧人家某某某,做得多好!为什么你就做不好?”

——“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总是乐此不疲地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对象。
 

当孩子表现优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胜同龄人时,家长便满心欣喜,到处吹嘘,但只要一发现孩子在哪一方面不如别人,便免不了要数落孩子的不是。

对于那些从小被比到大的孩子来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决定自己得到表扬还是批评的标尺,是始终笼罩在他们头顶的乌云。
 

为什么家长总忍不住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利用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究竟能否给自家孩子带来积极的改变?

 

“别人家的孩子总比我好”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我好?”

 

这是很多孩子都想质问父母的一个问题。

 

《少年说》里一位初中女孩袁璟颐向她的妈妈发出疑问: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

“他呢,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给我这么大的压力呢?”

“因为我妈妈在对比我考试对象的时候,对比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我那个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闺蜜。”

“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呢?”
 

然而,当听到这些话时,袁璟颐的妈妈却在冷静理智地帮她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她应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最后,女儿带着哭腔说:

 


“我知道别人很厉害,可是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呢?”

到这里,妈妈却还是没有安慰女儿,反而理直气壮地对她说: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但你要不被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这时女儿再也忍不住泪水,失望离开,在场的同学们也都流露出心疼的模样。

 

很多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更好,用最高的标准去对照孩子,用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去对比,习惯性地忽略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总看到孩子不足之处,不断地鞭策他、督促他,希望他更近一步。
 

「但总会有更高的标准、更优秀的人。

难道不优秀就不配做你的孩子了吗?

那作为父母,你是否又足够优秀呢?」
 

作家毕淑敏说过:“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你的瞳孔里只有标准,那你的孩子也化为了一串串数字,从你的眼中消失了。

 

孩子不需要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成长,只需和自己比较。但是,“别人家的孩子”就完全提不得吗,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法呢?

 

想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先从成为“别人家的家长”做起

 

家长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对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只有拔尖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才能确保孩子在这个内卷之风盛行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样样比自家孩子强,自然心中着急。
 

只有选择科学明智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那些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迎头赶上,或是想激发孩子前进动力的家长,不妨考虑这么做——
 

01

调整期待,平和地与孩子沟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家长希望子女能在方方面面领先于同龄人显然是不现实的。
 

家长可以适度放低期待,基于对孩子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给予孩子进步的时间。
 

如果无法控制被迫面对比较结果时焦躁的情绪,也可以选择远离传播焦虑的社交平台,或其他诸如此类容易引发社会比较的情境。
 

当家长对孩子呈现出积极的态度时,相信孩子也能够接收到这一正向信号,以更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02 

向上同化,让孩子看见进步空间
 

对于子女与别人家孩子之间的差距,家长需要客观冷静看待,一味强调差异与落后并不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反倒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出现自我设障的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注意到自己与比较对象相同的优秀品质,帮助孩子找到自信,明确前进的方向,比如“妈妈觉得你的数学成绩一点也不比年级前列的同学差,只要把语文上的短板补上来,一定能有很大的进步”。
 

这种向上同化能让孩子看见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更加有信心通过努力取得成就。
 

03 

鼓励强化,逐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根据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动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对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以及成功换取的回报具备多大的价值。
 

单纯要求孩子长成“别人家孩子”的样子显然难以实现,并且也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自然无法激发孩子的动力。
 

因此,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不可急功近利,不要将眼光放得太高,可以将总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循序渐进、合理可行的小目标,每达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并加以巩固后,再转向下一个目标,这能给孩子增加胜任感和成就感。
 

对于孩子哪怕微小的进步,家长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并真诚鼓励赞美孩子,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哪怕在暂时的失败中,也同样要能看见孩子的努力和进步。